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4年02月23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二版:综合新闻
2024年02月23日

李埝乡:送戏下村到万家 “文化惠民”百姓乐

打莲湘、跑旱船、擂腰鼓……一个个传神的动作、一个个非遗戏曲节目接连上演,元旦至今,东海县李埝乡举办的“我们的中国梦——文化进万家”送戏下村春到万家文艺演出活动让全乡的老老少少欢聚一堂,热闹的氛围透出浓浓的乡情味,经典的演出镜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。

2023年以来,李埝乡从“送”文化向“种”文化转变,选好场所、亲近生活、丰富题材、创新方法,让送戏下村为乡村振兴和“三农”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
“点单演出”百姓乐

演出现场,由东海县文明办、李埝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该乡文体中心艺术团演出的歌伴舞《走进李埝》、歌曲《共筑中国梦》、三句半《移风易俗开新篇》、舞蹈《张灯结彩》、《欢乐中国年》等20余个节目受到大家的喜爱。演员们动作优美、唱腔纯正、感情饱满,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,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台下观众的热情掌声。

为增强文艺演出的吸引力,该乡文艺工作者还组织创作了一批以身边人、身边事、反映新农村、新生活、新面貌为主题的新节目、新剧目,以接地气、聚人气、有朝气的演出形式,深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,持续宣讲好、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。此外,该乡深入村、组,举办群众共同参与的“点单式”四季村晚演出,一改过去演出的“固定模式”,把雅俗共赏、喜闻乐见的节目送给群众,让百姓免费享受精神文化大餐。

“文化惠民”富脑袋

该乡沃子村的村部前面,原来是一个大汪塘,由于周边村民习惯性地把生活垃圾倾倒在汪塘里,导致臭气熏天,村民意见很大,对村庄环境治理影响很大。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主动作为,把汪塘填平建起了村民休闲文化广场,建起了百姓大舞台、建成了水泥篮球场、安装了体育健身路径、制作了法治宣传墙画,铺设了健身步道和草坪花坛。平日里,村民常聚在这里聊天,送戏下村就把流动演出设在百姓大舞台上。“在平时聊天的地方看戏,不仅让我们开怀大笑,还让大家弄明白了很多政策,知道了很多移风易俗的道理,希望以后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演出。”春节这两天,在该乡送戏下村的活动现场,沃子村民李善龙不断为精彩的表演拍手叫好。

“乡村亮化变新颜,兴建广场大花园;假山喷泉映倩影,茶余饭后去游玩;霞光里男女老少去晨练,月光下咱唱一段‘苏三离了洪洞县……’”兴奋之余,李善龙还组织本村的李胜强、李军先、黄秀叶、李守荣、李增启等老艺人成立夕阳红庄户剧团,自编自演、自弹自唱,给村民们进行表演,也着实过足了一把演员瘾。

该乡文化剧团的演员们不仅表演有传统剧目,还有自编的宣讲乡村振兴的小品《山沟里的这台戏》,颂扬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的快板《报喜》、反映高价彩礼和丧事大操大办的表演唱《移风易俗开新篇》等节目,通过这种“文艺+政策+宣讲”的方式,有效宣讲了乡村振兴政策,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、建设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除了在符合百姓口味、予人启发的文化节目上持续发力,该乡还逐步推进完善农村文化设施等“富脑袋”的公共文化服务,送戏进村、送电影下村、百姓大舞台、农家书屋、体育健身路径等项目进村入巷以及电商培训、实用技术推广等各种文化惠民工程纷纷落地。

“播种文明”聚民心

随着“屏媒时代”的到来,“像素”和“网速”的技术革命给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,然而人与人内心真实联结的温暖还需走出屏幕。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,离不开每一位村民。该乡送戏下村紧抓节庆节点,采用露天表演或者乡村“四季村晚”等形式,让回乡过节的乡亲们走出“屏幕”,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。大力挖掘整理非遗项目《姐儿溜》《打莲湘》《打腰鼓》等表演曲目,让“非遗乡愁”作为联系故土、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,引领道德风尚,传承乡村文明。

在挖掘传承传统文化节目的同时,该乡不断繁荣文艺创作、推陈出新。2023年他们创作排练的舞蹈《老百姓的菜篮子》在东海县第三届“奋进新时代·起舞新征程”全县广场舞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;歌伴舞《走进李埝》获得东海县首届农民艺术节暨“文化赋能·乡村振兴”乡镇文艺调演一等奖。从几十年前的就地演出,到今天的流动演出舞台车,该乡从2005年开始,每年坚持送戏下村20余场,让乡村文明的种子真正地“种”在群众的心里,文明实践之花盛开在山乡的每一处角落。

(高建立 谭子凤 徐龙艳)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