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4年05月29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三版:专刊·乡村振兴
2024年05月29日

李埝乡: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

青山绿水间,山花遍地香,招蜂引蝶;鸟语花香里,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。5月19日,东海县李埝乡境内的御园、青松岭、羽山等风景区再次迎来夏季旅游高峰。

近年来,李埝乡通过衔接资金和村集体经济,实现了农业兴、农村美、农民富。同时,该乡聚焦“三个好”目标,建强党组织强化预警守住防返贫底线、“三产融合”做实产业就业、治理生态提升人居环境、人才增智汇聚乡村振兴动能,扎实推进乡村振兴,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
紧盯“三好”目标

建强基层党组织

李埝乡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,引导鼓励各村因地制宜,充分发挥资源优势,培育发展“农业+旅游”等新产业新业态,提升“造血”功能。

每年5月,李埝乡李埝村西侧的山腰岭脚上,上万亩洁白如玉的槐花像是给大地织了一条白色大地毯,与碧波荡漾的双龙湖交相辉映,大好春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踏春。

2020年,李埝乡强化“人地钱”三大要素保障,成功引进优质业主,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,投资发展旅游项目,将优质花生、脱毒山芋与休闲农业、观光农业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,打造成集乡村旅游、水果采摘、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旅休闲基地。

据李埝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周建华介绍,该乡利用优异的自然资源,确立了“村企联建、互利共赢”的发展模式,村集体以通过土地租金、土地入股分红、基地务工、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等方式灵活发展农村产业,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,提升农业综合效益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实现集体、农民双增收。李埝乡坚持党建引领,紧盯争当一个好书记、建设一个好班子、锻造一支好队伍等“三个好”目标,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,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。

强化预警机制

构筑防返贫致贫防线

“多谢你们的帮助,要不我都不知道咋撑下去。”5月6日上午,李埝乡石寨村村民陈延安激动地对该乡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刘浩说。

陈延安是石寨村监测户,2022年已消除致贫风险。今年,他的妻子突患大病,乡里得知情况后,再次将其纳入监测对象,落实帮扶措施,成功阻止因病返贫。

“我们在织密网格化监测网络的同时,实施‘5+2’联动监测帮扶机制,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帮扶。”刘浩说。

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,该乡充分发挥制度优势,依靠乡村干部、驻村干部等基层力量,按照村、组、户以及集中连片情况优化网格包保区域开展走访调查,并常态化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。严格落实乡村两级“周研判”制度,要求班子成员每周到村走访调查并主持召开研判会逐户进行研判,每周五乡召开党政班子会进行重点对象研判,通过两级“周研判”制度对辖区脱贫群众、监测对象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分析,实时了解了困难群众实际需求,及时研判和迅速解决了群众问题,全方位做到人员筛查到位,帮扶措施有效。

推进“三产融合”

夯实产业振兴基础

“我去年冬季种了一万多袋蘑菇,除去成本,收入5万元。”说起去年的收入,该乡恰恰村脱贫户张菲菲满脸自豪。脱贫攻坚结束,在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的同时,李埝乡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发展的主导作用。

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,李埝乡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议题,确定了一条产业带农业、养殖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思路。围绕种养增收的发展思路,以党委书记韦自彪为班长的一班子人长期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,以村为家,砥砺奋进、团结拼搏,带头发展产业和鼓励村民小组长、党员、退役军人、返乡大学生等特殊人群大胆尝试。经过学习和调查,否定了普遍发动脱贫户发展种养的思路,确定了充分发动大户和企业规模化种养,带动脱贫户到企业务工及企业、大户为脱贫户代为销售的发展思路,脱贫户因为观念、技术及资金等问题不宜进行规模化种养,但鼓励零星种养,对种养的产品由企业和大户统一进行回收及代为销售,即“企业+农户+销售”方式。

五年多来李埝乡始终把服务三农置于脱贫攻坚的首要位置,紧扣乡村振兴战略,牢固树立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的思想,全面抓实生态农业和特色养殖。该乡始终把精力聚焦在服务三农上,千方百计为企业和大户做好政策服务、证照办理、水电路协调,积极提供可发展土地和可利用人力资源,主动为其谋出路、找市场。

通过压实责任和党员带头,李埝乡辖区种养业已初具规模,在其得到发展的同时,也积极带动了辖区农民增产增收,先后解决全乡剩余劳动力3000人的就业问题,每年实现企业增收近300万元,实现务工农民人均增收30000元。产业发展一片朝气蓬勃,农业稳定实现增产,农民持续增收,产业振兴格局初步形成。

“我们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根本,精心布局,科学谋划,通过产业支撑,助推乡村高质量振兴。”李埝乡党委书记韦自彪说。

加强生态治理

护好生态文明招牌

走进该乡辉山村,天蓝地绿,水清气净,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。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。李埝乡坚持“科学规划、典型带动、分类推进、整体提高”的发展思路,依托当地自然优势,在原有楼山湖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上,以“支部+骨干+村民”的管理模式,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。

“现在村里5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从事种养业,年产值达400余万元!我们村现在不仅有‘颜值’,更有‘内涵’,我们要让老百姓的腰包‘鼓’起来,生活‘靓’起来。”辉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培培感慨道。

美丽乡村建设要守住“文化之魂”,留住乡韵、乡愁。李埝乡积极搭建“美丽乡村大舞台”,邀请专业艺术团开展文化下乡,指导村民自编自演快板书、小曲子等节目。积极、健康、丰富的文艺活动,不断激发着全体村民向善向美。

该乡大力倡导文明新风,从社会治安、村风民俗、婚丧嫁娶、消防安全、环境卫生等5个方面,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引导村民自我约束。定期评选十星级文明户、文明示范户、卫生家庭、创业致富等先进典型,利用重大节日、周一升国旗等时机进行表彰,用身边的榜样,激发起村民投入乡村建设的正能量。

乡村、乡亲、乡情、乡愁,美好情愫滋润着李埝乡,如同春风化雨,让村民们精神有支柱、生活有底气、心中有光明、未来有希望。

招才引智创新

激活乡村振兴动能

人才赋能,汇聚智慧,是李埝乡推进工作的又一良策。

该乡搭建平台,每年组织举办迎老乡、回故乡、建家乡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年会,加强与在外人才联系,建立乡村振兴智库。各村成立乡贤促进会,吸引在外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、老专家、经济能人参与乡村振兴,集思广益,形成强大的“智慧洪流”。

采取“送出去 请进来”“线上 线下”“理论 实践”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加强人才培养,提高干事创业能力本领。聚焦培育引领强、带富强、能力强的“三强干部”,全力打造人才“炼丹炉”,坚持以农村实用人才和青年骨干为重点培训对象,依托新时代学习大讲堂、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培训平台,开展乡村干部工作业务培训。

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,严格贯彻落实“乡土人才扶贫带富先锋”计划,引导17位乡土人才与45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,增强扶贫实效,做到扶贫帮困送温暖,真心实意解民忧。

近年来,李埝乡聚焦抓党建、抓治理、抓服务、促振兴主责主业,依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乡村振兴的“顶梁柱”作用,激活乡村振兴“人才引擎”,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。

在凝聚乡贤智慧的同时,李埝乡还围绕特色产业,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,组织开展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,为乡村振兴增智赋能。在技术和智力的加持下,全乡脱贫户与监测户人均年收入达18180元。

由于李埝乡坚持不断拉长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、打造供应链、完善致富链,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,一幅产业兴、环境美、村民富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
(陈达 赵紫叶)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